中国人身上缺点

一、背后说人

背后说人坏话是中国人的特长,也许是真心话,也许是造谣,都是很正常不过的事了。我们可以在胡同里、办公室乃至厕所中看到三三两两的几个人把头凑得很近议论他人,声音不大,但表情各异,谈论的话题比如:某人的妻子在外偷人了,某人到现在还不结婚不知道是哪儿出了问题,某人结婚了到现在还不生孩子不知道是他不行还是他老婆不育,某人其实不是人……等等。而事实上呢,有很多人根本就不想结婚,或者说结婚了暂时还不想要孩子,或者某人的妻子只是跟某男性多说了几句话就被说成了偷人。人言可畏,于是很多人就结婚了,也有很多人打胎了,只是为了证明自己是个可以怀孕的人。

更有些人,看到别人发财了就眼红,看到别人升官了就嫉妒,看到别人娶老婆了就生气,他们希望别人永远都穷困潦倒、仕途暗淡、永打光棍,一旦觉得自己不如人了就开始在背后乱说了:其实他赚的钱都是昧心钱,他升官了完全是凭关系,她当上了科长是因为她跟领导睡觉了,甚至还造谣某女人谈了十几个男朋友打了多少多少次胎,巴不得人永远嫁不出去。

那些背后说了别人坏话的人一但见到当事人了马上又会与之亲近起来继续跟他说着别人的坏话,敢情这世上就他一个好人其他人都是坏蛋一样,自以为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融洽他与周围群众的关系,事实上正好相反,这些始作俑者迟早都会浮出水面。这种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死不认帐,对于自己说过的话失口否认,属于真正的小人。

二、仗势欺人

有种人天生就是一条狗命,因为有了地位显赫的主人作为靠山所以他们说话的口气很大,与卖菜的吵架了就说:你信不信明天我就叫人掀了你的摊子;与当官的吵架了就说:你信不信明天我就让你下台;与地痞吵架了就说:你信不信我明天就把你抓起来。他们说的话假不假呢?不假!他们的确有哪个能耐,他们就凭这个过日子。

那些卖水果的,动不动就被人给掀了摊子;那些盖房子的,动不动就被人克扣工资;那些端盘子的动不动就被人漫骂;那些种庄稼的动不动就被人没收了土地;那些开汽车的动不动就被人罚款。遇到这样的事,你能怎么样呢?如果你无力反抗你就默默承受吧!这世上,如狗一样生活的人太多了。

不是说狗仗人势、打狗也要看主人吗,交警拦车要看牌照,收费站收费也要看拍照,如果你跟在那些好看的牌照后面你也可以不缴过路费,只要你愿意做条狗。有些人犯法了可以不用做牢,因为他的七大姑八大爷是某长某员。有些人不能受到半点委屈,动辄以权势压人,完全没了人性,自私、贪婪的心理助长了社会的歪风邪气,游戏的潜规则成了一条看不见的法律条文,袒护了一大群的狗。

在农村,兄弟多的可以欺负兄弟少的,在城市,有钱的可以欺负没钱的,在社会,有关系的可以欺负没关系的,在单位,有编制的可以欺负没编制的,在部队,老兵可以欺负新兵,在黑社会,有枪的可以欺负没枪的。

三、狗眼看人

 如果你穿着一身廉价的夹克走进商场,营业员可能看都不看你一眼,对你爱理不理,倘若你跑到黄金柜乱看,保安就会盯上你,只有当你掏出了你的VISA卡准备刷卡的时候,他们才会对你露出一堆的笑脸;如果你西装革履走进一家饭店,那些服务员就跟孙子一样跟着你问着问那的,哪怕你在吃饭的时候肆无忌惮的调戏她们,她们也当做是一种荣耀。

 如果你跟女人约会,她们可能会问你是怎么来的?或者你车停哪儿了?等等。在很多情况下,如果你说是坐公交来的,她们对你可能就没什么感觉了,如果你说你是开车来的,她们对你的态度可能会有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甚至在某些氛围烘托下会马上爱上你。我说的爱上是真的爱上,不是假的。其实呢,真正的有钱的人也许不愿意开车,正是那些没钱的人才想方设法要开车。只有那些本身没有什么魅力的男人才需要物质的粉饰,事实上谁都不愿意这么做,只是全社会都已经狗眼看人低了。所有人都注重了外表而忽视了内涵,这么一来,人面兽心的人多了,坚持自我的人少了,大多数人都生活在一个好看的空壳里面,只有一双狗眼裸露在外面。

 

四、怨天尤人

中国人做错了事从来不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总是听到有人说:如果我当年下海做生意,也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如果我当年不相信你,我也不至于落得现在这个下场;我跟你结婚真是倒了八辈子的霉了;我原来还是很崇拜某某人的,现在看来他也不过如此;我真瞎了狗眼,当初怎么交了你这么个死朋友;早知道我当年就出国,现在早就衣锦还乡了;老子真后悔生了你这么个儿子………

这些话是经常挂在中国人的嘴边的,他们总是为自己如今的不得志寻找借口,他们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哪儿,只知道怨天尤人,总希望老天给他从来一次的机会,对于这样的人,即便老天再给他无数次的机会他也不会活出一个无怨无悔的样子来。他们不会自始至终地喜欢一个人,也不会一如既往地干一件事,他们的情绪异常、观点模糊,他们没有固定的价值观念也没有明显的道德底线,说变就变,变了又后悔,害怕失去,渴望得到,患得患失,最终一无所有,于是就到处瞎找原因,从来就不知道忏悔与反省。

五、煽风点火

大街上出了交通事故或者有人吵起来了,很多人就会伸过头去观看,有些人连班都不上了,就站在那里看,没一个人报警,说几句公道话。事实上,这些围观者是多么地希望看到惊心动魄的一幕啊,哪怕死个人才好,这样他便可以一连几天跟人谈起这件事。

煽风点火是中国人的一大乐趣,看到别人吵架比听一段相声还过瘾,动不动就说某人真不是东西,他背后说你坏话并且还打你老婆的主意。我就不理解了,人谁打谁老婆的主意会跟你说吗?你管好自己的老婆就行了。

我们时常在酒吧、舞厅或者小市场看到一个现象,就是一但某个角落发生了口角或斗殴的行为,那所有人都会奔跑过去起哄,边跑边喊打架喽,打架喽,比过年还要高兴,甚至还怂恿别人打,使劲打,于是那些吵架的人或许本来没准备打,被他们这么一鼓惑就真打起来了,而那些本来就已经开始动手动脚的人就开始重拳出击了,真把自己当成了英雄。所以说,吵架与打架都不可怕,最可怕的就是那些煽风点火的人。

六、人云亦云

中国人口太多,人一多声音就多了,太多的声音混在一起就容易起哄,于是就出现了少数服从多数这么一条富有中国特色的可笑原则,不过这条原则用来对付没有主见的中国人的确是行之有效的,因为他们太喜欢人云亦云了。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中,如此看来,所谓的多数只能活在他们所一致认为的比较合理的谬论之中,纯粹的乌合之众。

中国的舆论最能误导人,比如有人说中国人缺钙,于是中华大地就掀起了补钙的热潮,就连刚出生的孩子也加入了进来;后来又有人说脑白金有损肾功能,于是大家又群起而功之。我们可以设想,茅台酒护肝、妇炎洁美容这样的养生之道经过媒体的渲染之后一定也有很多人相信。为什么啊?因为中国人已经愚蠢到了极点,对错不分、不知好歹,没办法只能听人说,大家认为对的那就是对的,可事实往往相反,越是被大多数人认可的东西,出的问题就越多。所以我想提醒中国人,不要做个随波逐流的人,这条路虽然很艰苦,但可以让你的生命更加有趣,即便是死,你也会死得明明白白。

七、极端主义

中国人好走极端,一但一个人做了一件好事马上就被说成是一个大好人,成了众人学习的榜样,派专人杜撰其一生的丰功伟绩,召开事迹报告会,用鲜花将其围起来,发个奖章,追认什么荣誉,死了的就算了,没死的或者残废的就让他对着麦克风演讲,上报纸上电视,让很多人热泪盈眶,实在不行就上中学课本,拍电影拍电视什么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场面呢?因为做好事的人太少了,好不容易抓了个典型,能不大张旗鼓地赞扬吗?一但一个人做了一件坏事,那他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他立刻就会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坏蛋,同样也会有人杜撰他曾经的劣迹,告之世人千万不要跟他学习,搞得这个人永世不得翻身,就连他的家人也会成了众人唾弃的对象。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场面呢?因为做坏事的人太多了,好不容易抓了个典型,能不大张旗鼓的批判吗?

八、爱拍马屁

我想作为一个拥有正常人格与自尊的中国人,谁都不愿拍人马屁,但为什么还有那么人像奴才一样对别人献媚呢?那是因为社会缺乏平等与和谐,所有人都生活在高低贵贱之中。

在单位混,要拍好领导的马屁,办公室里端茶倒水,麻将桌上点烟放炮,吃饭的时候频频举杯,开会的时候连连点头,就跟磕头一样一点不能怠慢,否则你就别想得到重用,并非唯才是举,而是唯奴才是举。就连那些年轻漂亮的姑娘如果想年底多拿些奖金也不惜将自己的玉体贴在了别人的马屁之上。

在学校混,学生要学会拍老师的马屁,逢年过节要买些贡品送过去,否则就别想及格,现在的老师想让你及格容易,想让你不及格更容易。

就连你进停车场,如果你经常拍拍保安的马屁,比如说你没事给他发点香烟,他可能会免收你的停车费。

无论你多么才华横溢,无论你腰缠几贯,如果你不会拍马屁,你将无法在人群中立足。

这让我想到小狗,你没事摸摸他的头、拍拍他的屁股,他就会对你摇摇尾巴,很乖的样子。那些拍马屁的人,你们就使劲地拍吧,把他们全都当成狗好了,拍狗屁或许比拍马屁更有成效。

九、耍无赖

中国人讲得最多的就是信用与原则,实际上很多人只是在人多的时候说说而已,一旦遇到具体的问题他们就蛮不讲理失去原则了。比如说夫妻双方离婚了,不管是谁的原因,男人总要承担主要责任,或多或少总要对女方赔上一笔钱,这就是典型的耍无赖。再比如说,男人追求女人,遭到拒绝之后就每天尾随女人,甚至下雨天故意站在女人的窗口下淋雨,这样的无赖行为竟然能让很多女人上当。

为什么中国的乞丐最多啊?根本的原因并不是贫穷,而是那些好逸恶劳的中国人几乎全都具有无赖的秉性,在他们决定不要脸的时候,他们就将这样的秉性赤裸裸地以最无耻最卑微的行动表现出来,见到路人,伸出一只无赖的手,无赖地乞讨着。十个乞丐九个是无赖,还有一个是活该!

还有那些缺钱的人,借钱的时候叫你大哥,当你要他还钱的时候你就得叫他爷爷,一天、一月、一年,永无止境地拖下去,有钱也不还你,如果你敢跟他翻脸,那正好中了他的下怀,那钱你永远也别想要了。打官司?行啊!他比你有钱、有时间、有关系,你还打不?真够无赖的。

十、骑墙派

中国人还有一种万劫不复的秉性就是骑墙派、两边倒,面对几个人、几个团体、几个派别、几种观点的斗争,他们不知道支持哪个,他们害怕自己跟错了主子,日后遭到报应。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人长期受奴役受压迫的结果,他们与生俱来的奴才恶习决定了他们永远也无法找到自己的信仰,为什么世界几大宗教都不曾发源于中国?因为中国人发明了奴才这个词并恰到好处地形容了他们自己,就连马列主义都是引用外国的,长期生活在洋人所制造的信仰之下,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吗?不可能!所以中国人只能骑在墙上观望了,搞不好哪天就被一阵风吹下来摔死了。

生活感悟

生活真谛:感悟生活的真谛
生活的真谛一:不要乞求太多
不要乞求太多,说的容易,但是做起来却并不轻松,就是因为乞求的太多了,我们的人生才不完美,我们才会不幸福,其实,所有的不幸都是来源于我们乞求的太多了。
在这个世界上,每一个人都有失望和不满的时候,因为我们的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同时我们是人,不是神,我们都有七情和六欲。
但是,如果我们乞求的太多了,我们就会永远不幸福,当我们的希望没有实现,或是我们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是怨天尤人呢?还是破罐子破摔呢?
其实如果我们的希望没有实现,或是我们的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应该坐下来,仔细地想一想,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有不满、失望。难道我们就不能少一点乞求,多给自己点快乐吗?
我们要想快快乐乐的活着,就不要祈求的太多。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世上,上帝就是让我们赤条条的来的,一无所有,以后拥有的一切,都是上苍赋予我们一切,是上苍赐予了我们生命、亲友、思想和财物等等的一切,上苍待我们何厚?我们应该是何等的幸福啊!
但是我们却从来也没有满足。就是因为这样,才造成了我们的不满足和不快乐。
对生活祈求的太多,太多了,生命就会显得过于沉重,试想,过于沉重的生活,我们能感到幸福吗??祈求太多,太多了,我们所拥有的一切就都成为了累赘了,这样终生不能轻松。试问这样的负担又怎么能让我们幸福呢?
任何奢望都是不应该有的,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上也不会长钞票,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只要我们实实在在的做事,踏踏实实的做人,愉快祥和的度过每一天,我们就是幸福的。
不要乞求的太多,每天一点点,日积月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成为富翁!
生活的真谛二:
生命的意义就是在于奋斗,人生的意义则在于积累.不要乞求太多,每天一点点就足够了。所有的失望和不满都是来自于我们自身的贪婪。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我们就会拥有整个世界。

香河老人专题(金刚琉璃体)

xianghe

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夜十时四十五分,八十八岁高龄的河北省香河县淑阳镇胡庄村周凤臣老人(俗称香河老人)停止了心跳与呼吸。但是,老人停止呼吸和心跳后二十四小时体温不降,一星期后身体柔软如常, 手背甚至还有血液流动,头部太阳穴的血管清晰而且有弹性。一九九五年夏,自我演化成佛教界视为获得正果的完好肉身,佛家称为“金刚琉璃体”。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老人遗体在常 温下不仅不腐,而且自体内发出芳香的气味。我国佛教界著名人士对老人“肉身”存世,十分欣慰和推祟,充分肯定了老人修持所达到的境界,纷纷前来老人故居拜望老人。

周凤臣老人五十年来天天供佛烧香并常年吃素,作为—位普通的农家妇女,虽读不懂儒释道诸般学说大经大论,但她以一颗诚敬之心面对天地,以一颗慈悲之心面对人生,从而感悟到世间善恶因果的本质规律和人生的基本法则。她不仅自己持戒精严身体力行,还以各种方式教化后人。她的后辈儿孙只要提起老人,就想起她经常挂在口头的五句话。这是她总结出的做人的五条标准:

第一、走到天边,口要对着心,心眼儿要放在正地方;

第二、遇事多替别人着想,不要光想着自己;

第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第四、钱财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不要把它看得太重;

第五、一个人做好事有人知道,做坏事也有人知道,最终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艰辛的一生

 

 

周凤臣老人于1905年11月2日出生在香河县淑阳镇东北街,1992年11月24日22时45分在北京长子杨守德家中停止呼吸。

老人的娘家周姓是香河县大户人家,祖上异人辈出。据传,老人的爷爷腿功极佳。旧时年月,京东八县有个风俗,每年农历四月初八都去平谷县丫髻山赶庙会,朝拜王二奶奶等诸位神仙。香河县距丫髻山百多华里,赶庙会的青壮小伙子往返一次需要三天。周老汉却待大家走后第二天早晨动身,当天赶到山上与众乡亲耍闹一番,即日晚上便可返回香河家中悠闲地品茶。如今上年纪的人提起此事还喷喷称奇。周凤臣老人还有一位二爷爷,当时被人誉为“神童”,”早岁便中了贡生。却淡于名缰利锁,心系白云野鹤,20岁上飘然遁世,不知所终。

周凤臣老人的父亲周德元生卒年不可考,擅长绘画,是晚清科举官吏。朝廷曾派遣去山西某县任县令,因路途迢迢,道路阻塞而未到职,后留任北京为官。老人曾对后人提起,她小时曾见过父亲与李鸿章的合影及留下的顶带花翎。

周凤臣老人有兄、弟各一人,均受过较高教育。其兄英年早逝;其弟现仍居北京。

民国初年,周氏举家进京,周凤臣老人那时8岁,不愿赴京,便留在香河县,寄住于姑姑家中。姑姑家境宽裕,待她如掌上明珠。依照封建礼教令其缠足,又感其体弱多病,常常带往寺庙焚香礼佛,布施斋僧,以求荫佑。周凤臣老人自幼天资灵慧,心地善良。由于自己饱受病苦折磨,并且目睹黎民百姓生老病死,挣扎于水深火热之中,便从小立志学医,以拯救一方众生。无奈是个女儿家,姑姑围于封建礼教,将其藏于深闺,竟不得读书识字,更难得接触医学。在姑姑家长到20岁时,姑姑舍不得她远嫁,便作主将她嫁与本镇胡庄村杨景山之子杨士杰为妻。

杨士杰在杨氏兄弟中大排行第四,后人多称周凤臣老人为杨四奶奶。

杨家世代祖居香河,务农为生,并以擅长做豆腐闻名四乡。杨氏宗族素来以厚道正直为家风,祟尚积德行善、布施僧道。 周凤臣老人的公爹有一位长辈就因了机缘,削发出家,与青灯古佛终身相伴。

周凤臣老人的公爹识文达字,是县学堂的先生兼门斗。那时,若逢乡中有人科考得中,杨老先生便赶去该村报喜,先在村口放炮三声,昭示天地,再向中榜之人的亲眷递送喜报。杨老先生为人侠义,古道热肠,乡人多喜欢与之交往。遇有庙会,便被公众推举为会头。杨老先生还写得一手好字,邻村白庙的匾额系其亲笔所题,庙中的功德石碑上也刻有其芳名。

周凤臣老人嫁到杨家时,公爹已经仙逝。其时,由于世道动乱,杨家境况渐衰,兄弟们分家另过。迫于生计、丈夫杨士杰常年在外谋职。家中的各项操持,包括田地里的粗重活计,全部扔给周凤臣老人。可怜她身单力薄,一双小脚,受尽劳累。现在村里上了年纪的老太太还提起,当年周凤臣老人刚到庄稼地,连草和苗都分不清,只好偷偷问小孩子。但老人生性刚强,忍着磨难,历尽艰辛,抚养儿女,勤俭持家,将日子过得井井有条。

后来,丈夫去闯天津卫,长期没有音讯。有乡人捎来口信,说他在天津生计无着,处境险恶,周凤臣老人听罢,拖儿带女,去天津寻夫。历尽艰难,终于找到丈夫,将其解救回家。从天津归来,丈夫到窑地当了一个帐房先生,一家人才安定下来。

可是,“四清”时期划分家庭成份时,杨士杰因为当过帐房先生,家庭成份划得较高。周凤臣老人生怕为此误了儿孙前程,日夜悬着一颗心。“文化大革命”期间,长孙杨学强在小学校加入了“红小兵”组织,老人方如释重负,消除心中多年隐忧。

周凤臣老人一生多灾多难,残酷的命运打击接连不断。她膝下二儿五女1940年,大女儿13岁,到了刚刚能替她分担家务和忧愁的年龄,却突然被一场暴病夺去生命,老人痛失爱女,肝肠寸断。

1968年冬,35岁的大儿媳温玉兰因脑溢血突然病故,遗下四个孩子。老人艰难地承担起抚养四个孙儿孙女的重担。那时,最大的孙女12岁,最小的孙子才两岁,而丈夫在村里务农一年到头挣不下几个工分,仅靠在北京工作的长子杨守德每月寄来一点钱,维持一家数口的生活。大孙女杨淑玲不得不中途辍学,过早地帮老人分担些家务重担。由于生活实在艰难,被迫将小孙子杨学顺送给本县一家没儿没女的人家做养子,因哭闹不止才又抱回来。老人每提及此事就伤心落泪。

1970年春,身体一向强壮的丈夫一夜长睡不醒,撒手西去,家里又少了个主心骨。

1990年冬,二女儿杨秀清也因重病不治,先于老人谢世。老人再次尝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

周凤臣老人一生治愈的病人不计其数,自己却饱受病痛折磨。她38岁时大病一场,卧床不起达40多天,全靠三嫂子喂一口吃一口,才得以维持生命。后来老人的一位舅妈采用民间疗法为其去疾,并劝其从此素食斋戒。老人应允后,病体方渐渐痊愈。

从那以后,老人严格修持,坚持茹素,不沾荤腥,直至临终,达半个世纪之久,从未动摇。

“文化大革命”期间人们拆庙毁像、乱批乱斗,老人痛心疾首,暗自垂泪。由于老人烧香敬佛,诊病治病,家中佛龛被毁,家里仅有的长木柜和两只箱子被人抬走,娘家陪嫁的金银首饰和辛辛苦苦积攒的一点财产被人趁乱打劫一空,人也被村里“造反派”押到会上批斗,受尽屈辱、打骂。白天,村里派人在家里监视,老人就趁夜深人静时躲着外人烧香。大年三十有人监视到半夜零点,老人等他们走后,仔细关好门窗虔心拜佛。在那场史无前例的浩劫中,老人没有向厄运低头,而是坚持修行不辍,从未间断过一天。

1976年9月,为抚养几个孙儿,老人离开故乡热土,随长子一家迁入北京,继续操劳。直到80岁高龄,不慎滑倒扭伤左脚,方才卸下繁重的家务重担。那年冬天,老人右手突然溃烂,流脓流血,指甲全部脱落,疼得老人彻夜难眠,长达一个月之久,在医院无法医治的情况下,老人自己用草药敷治,又经一个月方好。但以后右手失去活动能力两年多,吃饭都无法拿筷子?   到了晚年,老人仍一丝不苟地坚持每日三餐前供奉佛菩萨。她行走不便,就扶着窗台、桌子一步一挪地到佛前焚香。实在动不了时,老人就在床上点燃三支香,唤来三岁的曾外孙女,帮自己把香献到佛前。逢到有人送来新鲜水果点心,哪怕几个小枣儿,老人也要先供了佛以后再食用。

秋冬时节,老人身体格外虚弱,儿女们从营养上考虑,屡劝老人吃些鸡蛋等物。可是老人仍不改初衷,告诫晚辈:“人要贪吃荤腥,吃一口还一口。”

1992年春节过后,老人多次要求回香河,儿孙百般劝阻。直到8月,实在拗不过老人,才将老人接回老家安居。

 

严谨的家教

 

 

周凤臣老人作为—位普通的农家妇女,虽读不懂儒释道诸般学说大经大论,但她以一颗诚敬之心面对天地,以一颗慈悲之心面对人生,从而感悟到世间善恶因果的本质规律和人生的基本法则。她不仅自己持戒精严身体力行,还以各种方式教化后人。她的后辈儿孙只要提起老人,就想起她经常挂在口头的五句话。这是她总结出的做人的五条标准:第一,走到天边,口要对着心,心眼儿要放在正地方;第二,遇事多替别人着想,不要光想着自己;第三,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第四,钱财是身外之物,生不能带来,死不能带走,不要把它看得太重;第五,一个人做好事有人知道,做坏事也有人知道,最终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为教育家人相心因果轮回报应,老人经常讲述一些善恶终有报的故事教育儿孙,让他们多做好事,多行善事。老人常说:“你们看说书讲古的,好人最终都有好报,坏人最终都有恶报,不是不报,只是时辰早晚的事儿。”

老人对后辈儿孙不仅在生活上关心,更注重对他们道德品质的培养。特别是对四个失去母亲,由她亲手拉扯大的孙儿孙女,管束尤其严格。她认为,一个人只有从小教化,树立正确的善恶标准,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长大了才能走正道。所以,她在儿孙很小的时候就告诫他们,“学好别学坏,别学偷鸡拔烟袋。”

长孙杨学强和小孙杨学顺记得,上小学时,老人每天都早早叫他们起来,到学校去打扫教室、擦桌椅、生炉子。两人常年坚持,养成习惯,班级的好人好事本上,小哥俩儿的名字总是排在第一名。班上的同学有病,老人知道以后,就打发他们去家里看望,帮助补习功课,以养成助人为乐的好风尚。村里有一个同学,家里十分贫困,中午经常吃不上饭。杨学强见了,心里不忍,中午回家吃完饭,再拿上一块玉米饼子偷偷送给他吃。天长日久,这事被老人察觉。有一天老人跟在孙子身后,跟到学校,看明白这件事,心中十分赞许。

老人对孙子们说:“做好事不要图表扬,不要图回报。做人要对得起天,对得起地,好心惊动天和地。” 遇到孙儿在外面和小伙伴打架,老人总是严厉批评自己的孙儿,并强令他们去人家里赔礼道歉,给他们幼小心灵灌输自我约束和遇事忍让的美德。他们长大以后,老人又谆谆教导他们珍惜时间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她常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在她的教育下,四个孙辈品学兼优,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杨学强、杨学顺不负老人重望,双双考上大学。

长孙杨学强在老人身边长大,老人对他格外疼爱,也深知他的弱点,对他倾注了很大心血。杨学强至今对老人的教导言犹在耳。老人说,人生的每一步都要行得端,走得正;在外面工作,要懂得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千万别背个不好的名声。对谁都要把心眼儿放在正地方,做啥事来回想想,别自己好就好,不管别人。“针过去了,线也得过去,得让大家都过得去”“遇到名利上的事,该你得的你就得,不该你得的,就不能得,不要斤斤计较。”针对杨学强性情耿直,脾气火爆,老人劝诫他平时多注意,讲话不要伤人,待人接物要礼让三分,明白“吃亏是福”的道理。这些话都印在杨学强的心里,对他的成长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周凤臣老人崇尚孔孟之道,崇尚仁义礼智心的东方传统美德。她以“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的古训严格训导后人,重视对他们孝道的培养。她自己也恪守孝道,被后人称颂。

她的婆母在堂时,对她和三嫂子不好,有时甚至失之刻薄。可她以宽容之心对待婆母。婆母晚年重病在床,她和三嫂子煎汤熬药,尽心尽力服侍在身边。婆母弥留之际拉着两个儿媳的手热泪横流,为自己错待她们愧悔不己。周凤臣老人对自己的儿媳孙媳们一概视同己出,待之慈祥和善,婆媳之间互敬互谅,从没红过脸。

周凤臣老人和三嫂子非常投缘。三嫂子也最信服周凤臣老人的言行,三嫂子做了婆婆以后,曾想对自己儿媳使威风,周凤臣老人知道后劝她说:“咱们那时咋过来的?将心比心,你得改改规矩!”三嫂子深受启发,从此改变对儿媳的态度。结果,这一家人婆媳和睦,儿女孝顺,日子过得很舒心。三嫂子也以95岁高龄善终。

周凤臣老人的四女儿杨秀华,为和老人一起抚养嫂子遗下的四个孩子,到了27岁还没有出嫁。后经老人劝说才找了婆家,婚后婆媳关系不太好,四女儿回家来向老人倾诉。老人则批评自己的女儿要以忍让之心孝敬长辈,不许顶撞婆母。“她对你好不好,那是她的事,你把好心眼儿搁在正地方,终归有一天她会知道。”“你看,你奶奶待我不好,等到她动不了那一天,我尽心侍候她,她说我对不起你,她那时就知道我对她好了……

四女儿从老人的言行中找到精神的慰藉,逐渐平衡了心理,开始注意处理好与长辈人的关系。老人经常在私下里殷殷嘱咐四女儿的孩子们:“你们得好好孝顺你妈,她太不容易,你们要不孝顺她,她还有啥熬头儿?”

杨学强考上大学以后,老人特地嘱咐他要尽到长幼尊卑的礼数,当了大学生不要忘记家乡父老和贫苦的亲戚。那时,杨学强刚入学,每月只有7元钱津贴,还是省吃俭用,攒出20元钱,给香河农村的两位姑姑家各寄了10元钱,两家皆很欢喜。

周风臣老人虽然在贫困苦难的日子中煎熬,可她依旧把钱财看得很淡。“文化大革命”抄家时,她并没有把家中的财产和半世积蓄放在心上,仅将一罐治疗小儿惊风用的白蜂蜜偷偷埋在院子里,以备日后治病救人之用。“文化大革命”后期落实政策,归还财物,老人的儿孙们商量如何索还被抄走的财产,老人淡谈地说:“人家拿去就拿去了,还要它干什么?”儿孙们只好作罢。

1992年11月10日到11月24日,老人在其弥留之际最后半个月时间里,又对儿孙们今后做人的品行,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教化。她毫不留情地将家人以前每个人的所作所为和心灵深处的污点一一揭示无遗,说得家人心服口服,对自己一生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做人准则有了明确的认识。

在此期间,老人身边发生了几件耐人寻味的事情。

1992年11月9日,得知老人病重住院,长子杨守德开车同几位家里人从北京赶回香河探视。途中在通县加油,遇到一位老妇人抱着小孩前来乞讨。杨守德惦念母亲,心情焦躁,加上口袋里没有零钱,便让其他人拿点零钱出来。但其中一位家里人说,这是坏人来骗钱的,不但没给钱反而将其赶走。回到香河,没有人提及此事。可是,11月10日晚间,老人竞感知到了此事的原委。她训斥儿女们说:“要饭的不都是坏人,你没零钱,就给个三十二十的不算啥!”她还问长孙:“以前我嘱咐你的话,记住了没有?”长孙含泪答应记住了。老人又说:“以后遇到化缘修庙的,多给点钱。”

11月8日晚,老人提出要吃“消炎痛”,让家里人打开自己常年随身的几个布包袱翻找。儿女们挨个把包袱抖个底朝天,忙活了很长时间,也没找到。这时,老人把家人叫到一起,意味深长地对他们说:“让你们找药是假,我是让你们翻翻看,我这包袱里有没有值钱的东西。你们要懂得,钱财是身外之物,生带不来,死也带不去。”

面对包袱中一堆针头线脑碎布片等日用杂物,面对老人那双深邃而澄澈的双眼,家人恍然大悟,失声痛哭。

11月19日早晨,老人让全家人打扫房间卫生,并对每个人都做了分工。有的擦桌子,有的整理衣服被褥,有的清扫墙壁。老人特意安排她最放心不下的一个女儿和一个孙子清理地面。那些天雨雪连连,屋子人来人往,地面踏得泥土老厚。两人先用锹铲,又跪在地上一寸一寸地用冷水擦洗。大冷的天,两人累得满头大汗,脏水倒出去几大盆,直擦得露出干净的水泥地面。清洗完地面,这位拄拐杖来的女儿,竞奇迹般地扔下拐杖行走自如了。

由于老人教化有方,后辈儿孙无论做工务农、从政经商,都是本本份份,勤勤恳恳,为人正直善良,不染恶习。老人亲手抚养的两个孙子,在高等学府深造后,都成了部队干部。他们为日后保护老人肉身存世,起了关键作用。

 

德被乡里

 

 

有感于人生无常、众生病苦,周凤臣老人行医救人的愿望一直不泯。据老人长子杨守德回忆,她年轻时曾央求丈夫杨士杰将一位身怀绝技的修行人请到家中,向她讨教治疗臆病邪病、小儿惊风和农村各种常见病的方法。周凤臣老人心有灵犀一点通,过耳不忘,尽得其真传,再加上自己潜心修持,慢慢掌握了特殊诊疗技能,遇有乡亲们染有沉疴,久治不愈,老人只要上手,便能手到病除,而且用药简单,大都是庄稼院里常见的黑豆、桃树枝、草木灰等等。治疗小儿疾病,同样是药店卖的小儿药品,经她吩咐,服下后即有特效,令人不可思议。老人常年治病救人,积德行善,有求必应,渐渐声名远播,连很远的渠口镇都有人来求医问药。村里人尤其是妇女和孩子,有个病病灾灾,都愿意找她看,又方便又省钱。而且,凡是经老人手治过的病,几乎没听说有再犯的。

胡庄村的杜金凤老太太说:“杨四嫂子跟咱庄上的老太太一样,平平常常,不同的地方是心肠特别慈善,暗地里修好儿,村里老户人家没让她瞧过病的不多。”杜老太太一家几代人都沾过周凤臣老人的光。她自己年轻时,有毛病就往老人家里跑。她的大女儿生下10多天受丁惊吓,老人给治了两次就痊愈。她的大儿子生下才两天就“抽绵风”,又请老人给救治。老人先给些白蜂蜜水灌下,又天天到家给推拿,经过半个多月精心调治,才保住了一条命。

1989年夏天,周凤臣老人80多岁,从北京长子家回香河,在村口碰上杜老太太带着小孙子玩。周凤臣老人见这孩子生得干瘦,十分心疼,把手放在孩子肋部说这孩子必是脾胃不好,两肋发涨。孩子果然嚷着那儿疼。老人顺手给孩子划拉划拉,推推拿拿,总共七遍,也没吃药,孩子就好了。

老人有位东邻,早年犯了一种怪病,时常魂不守舍,迷迷糊糊。多年来千方百计请人医治,花了很多钱也没治好,甚至连病因也没查出来。最后找到周凤臣老人,老人马上查出他的病因,是年轻时在青岛遇上日本鬼子飞机扔炸弹,他躲在桌子底下受了惊吓。老人用特殊方法治了两次,没花一分钱就大病痊愈。

土改时期任村干部的王秀英,是老人要好的姐妹。王秀英的小儿子两周岁时发烧不退,越打针越重,眼瞅孩子就不行了。王秀英只能抱着孩子在炕上落泪。周凤臣老人得知这个情况,忙熬了一壶草药水,送去给娘俩儿同时喝下。没多久,一直昏迷不醒的孩子,就睁开眼睛叫妈了。王秀英的三女儿,也是老人从死亡线上给拉回来的。

村民张淑玉对周风臣老人治病的神效深有体会。当年,她不知是风寒还是感染,嗓子疼得受不了,县医院诊断为咽炎,可是吃什么药也不见好。当时,周凤臣老人已经去北京。张淑玉便赶到北京找老人治疗。老人告诉她一个很简单的治疗方法。她回家后,按老人吩咐办,嗓子豁然痊愈。

乡村教师尉成财多次谈到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件事。那是1964年春天,他骑车到学校找学生挖树苗,在操场刚下车,就感觉后腰吹进一股凉风,沿脊背直冲向后脑。回到家后开始发高烧,卧床不起。家人遍请县城名医,连续两周打针吃药,可就是高烧不退。这时周凤臣老人到他家来,一见尉成财就说他被邪气所犯。老人回家找了些庄稼院常备的草药,送给他熬水喝。水喝完,尉成财的病就好了。

尉成财的岳母对此事深感不解,问周凤臣老人为啥不用号脉就能抓药?老人笑着说:“眼睛干啥使的?”

如今,尉成财的岳母还感叹着对人说:“那时候,村里人谁有病都在她心里装着,有事你不用找她,她自己就来,口说借个什么东西使使,其实,老太太是给你瞧病来啦!而且,她随手抓的药,不管什么,你吃了就管用,你说神不神?”

“文化大革命”初期,有一天晚上,老人被批斗了一天,刚刚躺下休息,就被急促的敲窗声惊醒。原来,有一个村民孩子突然病重,当时请医生都来不及。这位村民白天曾参与了批斗老人,可为了孩子的性命,只好硬着头皮来求助。老人一听孩子病得不轻,顾不了许多,吩咐说:“赶紧抱进来吧,我也豁出去了,大不了明天再撅着去。”忙到深夜,使孩子转危为安。周凤臣老人为家乡百姓治病救命的事迹数不胜数,大都是乡亲们自己亲口讲述的,其中有不少事情,连儿孙都不知道。

 

特异显化

 

 

据家人和乡亲们回忆,周凤臣老人到了晚年,已经具备了很强的特异感知功能。

1983年夏季的一天,二孙女杨淑丽中午放学时没回家。不一会儿,有位同学风风火火跑来报信,说杨淑丽让大汽车给撞了。家里人立刻着了慌。老人却根本没着急,好象事先知道要发生这件事一样告诉家人说:“你们都踏实住唆,淑丽没事,她一会儿就回来了。”果然,下午两点多钟,一位司机陪杨淑丽走回家来。这位肇事的司机心有余悸地说:“撞上孩子以后,我心想这下完了,就看见一团气裹着孩子滚出十几米远。我刹住车,抱起孩子赶紧往医院跑,一检查,内伤外伤一点也没有。”

杨淑丽自己说:“汽车撞过来,我像飞起来一样,摔出去老远,爬起来哪也不疼,我想回来,叔叔不答应,非拉、我去医院检查。”

这样人命关天的大事,周凤臣老人何以知晓会化险为夷,将永远是个谜了。长孙杨学强也遭遇过危及生命的灾祸,当时奇迹般地死里逃生,大概也只有老人自己知道个中奥秘了。

周凤臣老人去北京居住以后,乡亲们逢去北京办事,大都去看望老人。往往客人一进门,老人就道出来人到北京做什么事,同行有几个人等等,均准确无误。要是谁请老人看病,她也预先知道,先道出病情,再拿出早已各好的药,使来人大惑不解。

早在1985年春天,她就对四女儿杨秀华说:“我呀,已经修成了,我是个肉身了。”后来的几年里,她还多次向其他女儿、外孙、孙儿们提起或暗示此事。当时家人未解其意,只当是老人年岁大了,没把这些话当真。

1992年11月,老人在弥留之际,又当着全家人的面说:“我的事大着呢,不但让香河县知道,还要让全中国知道,最后让全世界都知道。”20多位晚辈家人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能理解老人的话。直到后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才使家人恍然大悟。

周凤臣老人对自己遗体最后回家乡安置,可以说是早做了一番长期打算。

现在家中安置老人的土房,是1963年春天由老人亲手操办盖起采的。当初,生产队在村东头给老人安排了房基地,可她却看好了这块地方。那时,这里是村里老张家的旧房。老人不惜用五间房的新木料换了过来。1976年去北京长子家中居住,临走前,给两个儿子分家,把家里五间房分成两份,每个儿子各两间半。长孙劝老人:“咱全家都去北京,还要这两间旧房给谁住?”老人笑道:“这你不懂!”

以后每逢家里修房,老人都要长孙寄一部分修缮费回去。1989年9月,老人听说次子杨守玉要翻盖全部旧房,就专程赶回去,给两个儿子重新补办了分房手续。在老人执意劝说下,杨守玉只好扒掉属于自己的两间半旧房重新翻建。属于长子杨守德的两间半土房,仍保持原貌空在那里。如今,这处土房为安置和保护老人遗体派上了大用场。1993年5月,人体科学专家们考察之初就指出,保存老人遗体的最佳环境就是农村的土房土炕。当专家们了解到老人为这两间半旧房所做的一系列安排之后,莫不由衷赞叹。

1992年11月,88岁高龄的周凤臣老人,在停止呼吸前的半个多月时间里,为自己遗体不腐做了充分的生理和心理准备。从禁食、呕吐、排泄、咳痰到净口净身,整个过程有条不紊,让家人亲身经历和目睹了老人的神奇功能和超常的环境变化。

11月6日,老人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咳嗽不止,拒绝进食,经香河县医院检查,诊断为急性肺炎并住院进行治疗。住院期间,老人多次出现异常呕吐,有时喝一口水能吐出一碗呕吐物,里面有红色蝌蚪状的东西和黑色小米粒状的硬物。

11月10日,老人强烈要求回家,儿女伯老人有个三长两短,坚决不同意出院。老人说:“你们再不让我回家,我就让你们后悔!”儿女仍不同意。老人当时脉搏和心跳都停止下来,呈现严重休克状态。儿女们吓慌了,哭叫着答应老人回家。老人立即回应一声,呼吸、心跳、神智又恢复正常,情况令人惊异。中午,老人被接回家中。

老人回家以后,身体虚弱到极点,儿女们开始为她准备后事,当晚抬上灵床,但老人神智始终清醒,不愿意躺在灵床上。家人又将老人抬回炕上。第二天老人身体情况有所缓解,家人又开始对老人进行输液治疗。到15日,老人身体基本恢复正常,并要求进食。从此时起,老人饮食习惯发生巨大变化,由以前怕凉,一下子变为怕热,家人只好给她吃凉饭,喝凉水。在9天未进食未排便情况下,15日上午,老人出现了异常排便。此次排便呈喷涌状,量大粘稠.颜色为棕褐色。以后直到老人停止呼吸,每天都大量排便。

16日凌晨,老人又开始大量咳痰,达3个小时。痰中含有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块状物。这天晚上,老人又要求用凉水嗽口,整整一天一夜没有间断。

19日早晨,老人让家人给她用凉水擦身,并用清凉油涂抹全身主要穴位。

在那些日子里,老人虽然躺在床上,但儿孙们在外干什么,都了如指掌。11月9日老人在香河县医院里对小女儿说:“你大哥他们一会儿就来。”此话说完五分钟后,老人的长子就进了屋。11月10日晚,老人的小孙杨学顺还没赶回来,家人为安慰老人,说他一会儿就回来。老人摇摇头说:“他明天才能回来呢。”果然第二天上午杨学顺从徐州匆匆赶回家中。

11月16日,老人对长孙和身边的其他人说:“我的能耐大着呢,可以使水(指打点滴的药水)不流。”当天,老人不愿意再输液,家人坚持要给老人输。结果医生在老人手臂脚部扎了五次,每次都有回血,可药水就是输不进去,医生和家人只好作罢。

此间,老人身边的特异环境显示,更让家人大开眼界。11月16日,老人吩咐家人用红纸扎200朵大红花。家人照办。11月17日下午4时,又依老人吩咐,家里20多口人聚齐,在院子里将红花全部烧掉。半小时以后,全家人都看到家门正南方的天空中出现四个熊熊燃烧的大火球,颜色呈玫瑰红色,十分艳丽,直径足有一米多,持续时间长达3—5分钟。长孙问大家:“都看到了吗?”大家齐声回答:“看到了。”长孙转身进屋时,大火球同时消失。

11月20日夜里零点,老人安排家人护送自己离开香河回北京。老人躺在车里,头上蒙着被子,可车走到哪儿她都知道。车过吴村桥时,她说:“进通县了。”车到八王坟时,她说:“走四环路。”到健翔桥时,她说:“快到家了。”老人回北京后开始拒绝进食

11月24日22时45分,老人自己拔掉氧气管说:“我要睡觉了,不需要它了。”随后安祥地合了双眼,停止了呼吸和心跳。老人停止呼吸以后,24小时体温不降,一周后肢体仍柔软如常,手背甚至还有血液流动,头部太阳穴的血管清晰而且有弹性。此间,老人长孙工作单位的有关领导前去探视,见状大为惊讶,认为老人的情况不能等闲视之。以后连续几个月里,老人遗体在常温常压下自然脱水、脱油脂,包括盛夏酷暑季节,此过程仍然不间断。老人停止呼吸前后所显现的一系列生机能量活动和特异环境显化,绝非常规思维所能理解,现代科学也无法做出解释,令儿孙们震惊和迷惑,没有对老人遗体做出草率处理,才得以使遗体从容演化成佛教所称之的“肉身”。

1993年5月初,我国人体科学工作者得知周凤臣老人遗体不腐的消息后,立即组成综合调查组,对老人遗体进行了科学考察,充分肯定了老人造体存世的宝贵价值,并协同有关单位将老人遗体安置回村。随后,专家们在老人家乡,对她的生平事迹进行了长达月余的深入调查,了解到许多涉及生命奥秘的宝贵资料。专家们吃惊地发现,老人对自己最后归宿和遗体存世等事情早已了然于胸,并做了相应安排。

专家们还确认,周凤臣老人遗体至今不腐,留下了肉身演化全过程的科学观测资料,为我国人体科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特异生命演化实例,也为全人类留下了珍贵的遗产。老人所具备的非常规诊病治病、特异心灵传感等一系列人体潜在功能和超常现象,与21世纪人体科学研究需要突破的前沿科学密切相关。

中国佛教界著名人士闻知老人肉身遗世的消息,十分欣慰和推祟,充分肯定了老人修持所达到的境界,并提出具体安置意见。他们指出,在世风日下的今天,老人现身说法,她的事迹将教育和鼓舞后人。老人的生平和美德,为今人如何修持树立了楷模。

现在,周凤臣老人的遗体历经两度严寒酷暑的考验,在自然条件下存放。盛夏室温高达34℃,相对湿度可高达90%;冬季室温则降至零度,老人遗体不受影响,至今完好。

一位普通的农家妇女,生活于纯朴的河北农村,既无高深的养生理论,又无惊天动地的功勋伟业,仅于细行小事中谨慎行持,于滚滚红尘中清净六根,贫困艰辛不移其志,厄运磨难不改初衷,以一病弱之躯,竟得以成就如此辉煌的生命奇迹,实在给后人留下一个回味不尽的千古之谜。

林则徐曰:“应以国事为家事,能尽人心即佛心!”

诚如斯言!

杨传三撰文 1995年7月